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果如何,全国代表们热议的内容有哪些,下一步生态环境保护该向哪里迈进,上海生态城带您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累累硕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0多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在成果的背后,是广大生态环境保护从业者,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节能减碳等方面作出的重要工作。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注重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上升4个百分点。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推进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森林覆盖率达到2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湿地保护率均达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绿色发展金融支持。完善能耗考核方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们围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安徽跨越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最大红利。生态环保要进行联保共治,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凤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延彬:“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一线工作人员,新征程上,我们一定继续深入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增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基础研究是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源动力’、‘元实力’,没有顶尖人才就没有顶尖水平,没有科学问题就没有科学进步,没有创新生态就没有创新驱动,没有范式变革就没有科技革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义强:“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在生态环境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又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二者良性互动、循环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倪海琼:“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40%以上,因此,大力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我们绿色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将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引领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下一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也震撼出炉——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023年的工作重点没有专门提及“双碳”,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在国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一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国“双碳”工作推进将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因素;另一方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绿色转型有望持续提速。总的看,我国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是不变的方向,只是分解目标、进展、政策侧重点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先立后破”的重点,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低碳转型的“关键少数”,这些重点工作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被强调。”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离不开绿色财政的有力支撑。作为经济社会的“血液”安博体育,财政渗透到地方政府、企业、居民等相关主体中,绿色财政不能仅理解为具体的机制或支持政策,应被理解为绿色发展理念在财政运行各环节的深入体现。绿色财政政策体系构建是一种长期性、根本性制度建设,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以财政引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使一些变革性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使绿色产业、绿色生产技术、绿色消费在未来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带动社会分配及公平问题的解决。
具体而言,当前财政引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可着重考虑如下几方面。一是加强计量计价、绿色标准、指南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二是注重发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绿色低碳行为的引导,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行倾斜支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三是深入探索和发挥绿色预算管理对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牵引作用。四是注重加强绿色转型风险管理中的财政金融协同。五是改革不利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财政机制设计。六是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多条可发力路径,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则是其中一条涉及多个细分产业及公司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是从源头上根本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具体落实。此番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意味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在2023年将提速。
从广义的新型能源体系看,对于下一步如何加快建设,目前业界的普遍共识是,需从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面提升风能、太阳能供给能力,推动智能光伏在工业、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健发展,大力发展氢能、环保装备等产业,促进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另一方面,要强化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在加快煤矿智能化技术及建设,加快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和油气管网、储备能力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煤基碳材料为主线,构建煤基新材料、新燃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今年的重点方向。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通过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等途径,转变社会经济中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更加科学方式进行资源处置,实现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利用各类资源。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强化互联网交易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从二手商品交易模式来看,一方面,二手闲置品交易能够充分发挥物品的剩余价值,符合循环经济中“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另一方面,通过二手交易所带来的降碳效益潜力巨大。同时,在数字技安博体育术的助力下,相关二手交易平台能够在买卖两端共同发力,破除二手交易中的信任堵点,让消费者可以放心买省心安博体育卖,从而使得二手交易真正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减排的绿色消费行为。
循环经济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园林绿化,2020年,国内二手消费市场已经超过万亿元规模,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闲置物品交易有望突破三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年轻消费群体在消费层面环保意识的加强也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新生代时尚消费白皮书》的数据显示,80.4%受访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个人购买行为,更愿意选择那些更具有环保概念的品牌。相较年长消费者,更具有环保意识的年轻人将成为推动这一流行趋势的主要动力。
绿色转型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生产发展方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具体举措和计划,包括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等。业内人士认为,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以及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将成为热点,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也将成为新趋势。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全面综合地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地热、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安博体育。同时,在建设推进中需要综合考虑电源、储能、电网以及电网的调度,还有需求侧用户端的调节等多方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智慧电网和智慧调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国家的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各个环节,全面均衡发展,先将新能源系统的规模、质量和功能发展起来,让可再生能源更稳定、成熟和可靠,最终完成能源转型。
随着“双碳”目标的加速推进,对绿色金融的资金需求会越来越大,而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创新也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因此,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将继续成为绿色转型的趋势和方向。
官方媒体及行业专家的解读,拓展了我们对于全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思路,从中也预示着,生态保护、城乡环境、新能源、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等将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