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绿化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品质要求,而人文资源的发掘利用,是近年来的热点,建设杨家将园林突出其生态化,将有利于当地生态建设大调整,使其建设要点从简单的“生态绿”向“四季有色”“层次多变”方向转化。 1对我省中小城市(镇)“园林生态化”现状分析 作为园林专业的规划工作者,自工作以来大量接触了山西省境内的多处园林规划设计,涵盖大同、侯马、阳高、定襄、文水以及太原市东山植物园。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深感我省园林建设的脱节。 1)在我国中小城市将是城市化的重点发展区,而我省大量的人文景观或人文传说较为集中的区域正是我省中小城市区域内,虽然在这些区域内园林化、生态化建设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起点低,生态大环境整体水准不高,导致我省人文景观园林的建设往往注重建筑的精美,不是寓园林于环境而是寓园林于建筑,“生态”与“人文”的距离更加模糊。 2)我省人文资源异常丰富,产生了人文资源的发掘与人文资源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的问题。而“生态化的人文园林”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从多方面入手,利用合理的规划,谨慎的建设和精心的管理,完善并发展人文资源所在地生态大环境,一方面减少了当地的各类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生态大环境上将当地的生态水准、景观风貌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生态”与人文环境(园林)建设相协调。人文园林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发掘当地(金沙滩)的人文特色,同时也是为了利用人文资源的发展,推动当地生态大环境的建设。 3)目前,我省人文园林的建设大多是以古建修复、选址重建与翻建为主,忽视了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建设,以至于特色“生态”也未能成型,如园林界在绿化上有“北方杨家将,南方沙(杉)家浜”之说。虽然略有调侃之意,但是作为人文园林来说却没有专门用于凸显其“人文”风貌或代表“人文精神”的树种是极不合适的。 2国内生态园林的兴起和发展 生态园林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其理念与指导思想却大同小异,可是,对于我省来讲目前生态园林所包含的理念就过于狭窄。生态园林是什么,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运用多种生态学原理,研究不同层次的、多种植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促进共生,使植物群落生态效益最大化,最终形成有规律、有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将不同特性的植物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生态群落。而在我省,即使在园林内部形成完善生态小环境,在周边生态环境整体较差的情况下,园林内部的生态环境也注定无法持久化,园林与周边环境风格迥异,这在“人文”园林的发展中尤为致命。我国园林经历了古代园林(高台榭,美宫室,广苑囿),古典园林(曲水流觞、采菊南山),近代园林(中西并举),现代园林(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而现代园林的生态园林与我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些思想极为吻合。我国古人在修建宫室、园林中,一直恪守“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利用自然、尊重自然、上合于天地、下从合于人心,几乎成了我国园林思想的代表与追求,这种思想突出了我国古代山水园林的重要特色,是传统生态意识、文人心态追求、自然形态法则的综合化理念。由于我国传统园林一直是“文人园林”占主导地位,而“人文园林”又大多体现古代人文思想、事迹,所以在杨家将园林(人文园林)建设中当以我国传统园林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生态园林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化的研究,1992年国家科委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下达了“八五”攻关课题“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1993年中国制定《21世纪议程》,在以上研究中详细提出了生态园林的产生背景,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并指出现行生态园林方面研究的局限及不足,对生态园林规划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的一些思想做法沿用至今。 3对于杨家将人文园林生态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怀仁是朔州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有“雁门关外野人家”“狂风遍地起黄沙”的描述,尤其在杨家将故事发源怀仁金沙滩,生态环境脆弱。为了彻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该县几十年不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随着经济发展,当地人文资源利用的展开,杨家将园林的建设一再提上日程,对其规划建设发展应贯彻生态先行的理念。 1)怀仁金沙滩处于我省生态脆弱区域,作为杨家将园林的建设地点必须强化当地大环境的生态建设,利用人文影响安博体育,来促进杨家将园林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建设。“杨”者“杨”也,在我国杨树常有“守卫的哨兵”这一寓意,这一寓意与杨家将人文思想中的守卫国家,护卫安宁如出一源,利用杨树这一当地适应性高的树种,作为金沙滩杨家将园林乃至当地特色生态树种、人文树种,虽然在生态层次大乔木部分略显单调,但是在人文方面将起到十分明显的突出作用,形成杨家将园林人文精神的独特之处,只要在生态层次的其他层面多加变化,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丰富其背景色,也可以做到人文景观植物背景色“四季分明”,生态层次变化多样。 2)“金沙滩上古战场,铜戈铁马传古今”,杨家将园林的景点建设包含古战场等诸多景点,金沙滩杨家将园林的建设必然涉及线的组织,景点的营造,建筑的设计,环境的烘托,人文精神的传递等诸多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山、滩、石、水、林,逐步将园林溶于生态大环境。生态环境要素、人造景观合理布局,使得游线合理,景点分布相对集中,建筑溶于环境,人文精神便于传达,努力避免出现一座建筑群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平地立园林的情况出现。 3)人文园林的发展带动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形成的生态景观促进了人文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在生态环境的建设方面注重树种和景点的相辅相成,人文与景观共同立意,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如:“秋日肃杀”“铁马冰河”不仅突出植物景观与环境特色,也可以突出杨家将军旅化守护这一人文特色。#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杨家将园林的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对民间文化、艺术等一系列无形遗产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之一。杨家将的故事属无形遗产保护的范围。建设杨家将园林也是抢救杨家将文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建什么样的园林才能起到宣传杨家将人文思想,同时又能成为造福人类的幸福工程。笔者思之再三,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建设杨家将园林,必须突出杨家将精神实质和当地生态化目的共同特点守护。结合近年来山西生态化建设,以人文促生态,以生态加强人文景观的吸引力。
利用环境生态原理(景观异质性、多样性、尺度性、动态性、稳定性等)来建造的城市,即生态园林城市。它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营造景观优美、稳定和谐,调节、丰富和改善人们精神生活的先进人居环境,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功能。生态园林城市旨在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有效减少和防治土壤、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在建设生态城市进程中,生态园林城市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自1992年起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城市园林绿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建立在园林城市建设基础上,按照我国国情及实际,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是为实现生态城市作铺垫。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发展阶段中递进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阶段,现已初步形成了分阶段、分步骤,且指引传统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评价系统。
2004年,住建部(原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出台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同年,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2007年,为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确定杭州、苏州、张家港、绍兴、许昌、扬州、南京、青岛、威海、桂林、常熟、昆山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2012年,正式了《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2016年,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并修订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申报评审管理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2020年,我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命名城市已达19个,包括地级市14个、县级市5个。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评审的基本要求:每2年1次,申报年为偶数年,评审年为奇数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审的程序,包括:材料审查、达标审核、实地考查、综合评议、结果公示和命名通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审的基本标准主要分布在综合管理、建设管控、绿地建设、市政设施、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保障等7大领域,包括:城市绿线管理、建成区绿地率、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立体绿化推广、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林荫路推广率等等,这也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审的最低要求。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应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其中,绿地不仅整合城市市政设施、道路交通等要素,还是重要的城市基质和生态资源。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一个恢复与再造自然的过程,包含园林绿地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现从绿地建设方面简单探讨如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对城市空地、荒裸地块的绿化整治,对旧城、老城的绿化美化;同时,结合城市地形特征,对边坡、堡坎进行绿化植物栽植等措施,提升绿地数量。目前,立体绿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是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城市绿化数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本着“绿地有限,绿化无限”理念,立体绿化既包含位于屋顶、外墙面等建筑立面的绿化,又包含城市立面空间进行绿化方式的多种手段。“重庆市立体绿化技术规范”定义: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立地条件,选择植物材料沿建(构)筑物或者自然立面攀援、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立面或斜面绿化。我国深圳等城市对立体绿化的做法就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立体绿化建设手段可从立交桥天桥等架空、建筑立面、屋顶等展开;立交桥天桥等架空绿化,可在立交桥、人行天桥两侧悬挂、栽植绿化植物,进行立体绿化;建筑立面绿化,可在立交桥柱、隧道、市街公厕与变电箱等立面实施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可先从公共空间着手,通过政策补贴和广泛宣传,引导民众的主动参与。重庆处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山城”重庆适宜结合自身山地特征,对边坡、堡坎、崖壁进行绿化改造。2019年,重庆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主城区坡地堡坎崖壁绿化美化的实施方案》,按照“一年试点示范、两年全面铺开、三年基本完成、四年巩固提升”时序计划,利用山城立体优势,实施山体生态屏障防护、桥头立交节点、堡坎、高切坡隧道口等坡坎崖绿化美化,立足“小切口”、惠及大民生,消除城市绿化斑秃,增加城市绿量,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推窗建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处处花香”的愿景。
城市提升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人、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驱动引领创新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包含着对绿地质量提升的需求和期待。首先,提升绿化品质可通过“彩化、香化、美化”的方向,注重空间和时间的搭配,大力推进建设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等,提档升级具备条件的现有绿地。提档升级可通过提升植物品质、优化植物配置、调整空间结构、融入文化元素、完善绿地功能等措施。提升品质可融入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城市特色,进一步完善绿色空间基础生态功能,以及公共游憩、文化传承、防护保障、附属配套等功能。其次,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公园绿化、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因地制宜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设高质量海绵化绿地系统。可在绿地建设前期,根据相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设计海绵专篇,达到海绵城市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要求。2018年,重庆市政府启动了主城区绿化提升方案,结合重庆山地特殊地形,着重在跨江大桥桥头,立交桥、轻轨、重要主干道周边,空地山体等重点区域提升绿化景观。例如,通过轻型基质、种植容器在桥体栽植九重葛等色叶植物,将落叶与常绿混栽来丰富隧道口、立柱的季相变化等,以营造繁花满城、缤纷四季植物景观,通过植物层次重组、优化空间结构,打造城美山青。同时,重庆还启动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对江岸体量较大的高架桥柱与硬质堡坎进行立体绿化美化,对消落带植物景观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打造,修复生态以形成整体的生态岸线年,重庆结合城市现状,着重开展了海绵城市、城市园林绿化补缺提质、街头绿地提质等建设,效果较好。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良性循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是人们尊重、利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大力、科学发展园林绿化,是营造长沙市民良好人居环境,完善长沙市城市功能,加强长沙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造福子孙的战略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城市园林绿化是惟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它们在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取代的作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1]。首先,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公园、广场是市民交流、休闲、健身的极好场所,是城市的美丽客厅。例如在绿树成荫的岳麓公园和烈士公园,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人们在树荫下纳凉与交谈等,让人们充分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快乐生活。其次,园林绿化能够降低灰尘、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达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园林绿化既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又能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愉悦人们的心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第三,城市园林是传播生态文化的载体。城市园林绿化是提升城市品位,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如2012年长沙市园林系统将举办十大主题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长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方面的成果。2012年3月市园林局在烈士公园、天心阁、晓园公园等地设立调查点,开展“两型园林、问计于民”问卷调查活动。2012年10月将举行“天心阁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年会”。在春季举行的园林生态园格桑花(波斯菊)文化艺术节上,市民可在现场领取一包格桑花种子,带回家去进行培植。而在夏天长沙生态动物园举办的“让我们的餐桌远离野生动物”环保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则潜移默化着人类社会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3]。
2008年长沙市被正式授予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长沙市又在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进军。长沙市绿地规划建设布局科学,通过点(单位绿地)、线(道路绿化)、面(公园)相结合,着力解决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现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初步建立了“一环、五廊、六带、十一园、五组团”的多类型、多层次、网络放射状的生态绿地体系。并以生态林地为主题,以公园绿地为核心,以附属绿地为重点,以道路与滨江绿带为网络,注重城市绿色网络的规划,发挥“山、水、洲、城”的生态优势,通过“主题”、“网络”、“核心”相互作用,初步形成了城市区域内绿化大循环的生态系统。
2.2.1植物种植设计种类单一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生长的植物多达千余种,但在城市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只有200余种。长沙园林绿化的树种主要以常绿树种为主,季相变化不明显。如行道树主要有悬栾树、铃木、香樟、银杏、广玉兰等。很多路段使用单一的行道树树种,极少部分道路采用2种或2种以上树种,而适宜城区栽种的树木有数百种之多。可见,城市园林中植物品种单调,乔、灌、草比例失衡,主要为纯林、灌木和草坪等几种简单的模式,使得植物群落自身结构简单,生态稳定性不强,景观效果单调[4]。
2.2.2绿地分布不均匀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人均绿地达60m2,城市绿化覆盖率应该达到60%。而长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新增绿地800万m2以上,新建新增市民广场28个,小游园36个,建成开放了长沙园林生态园、滨江公园、月湖公园、麓谷公园等一批公园,但市区绿化覆盖率仅42.21%,人均公共绿地18.80m2。同时,这些公园绿化地大部分位于城区边缘,其中岳麓山公园、烈士公园、南郊公园、植物园4个公园绿地面积占长沙市绿地总面积的62%,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仅11.67m2。
2.2.3绿地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首先,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开发和拆迁,长沙市城区绿地被侵占与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小区没有进行绿化或者绿化不达标准。虽然长沙市每年进行树木新植和补植,但在一些商业网点等集中的街路,树木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树木滥砍乱伐现象屡有发生。其次,越来越多的绿化用地被改变土地性质,人为负面因素影响过多,造成绿色绿化地越建越少,水泥硬块越建越多,生物群落因为简单而呈不稳定状态。再次,盲目投入项目建设,使得项目的后期养护经费不足,绿化投资效益比较差。总之,绿化建设工作中有法不遵、有法难依、违法难纠的现象时有发生。
2.2.4湘江等河流水污染严重湖南境内湘江流经永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等城市,流域内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流入,使得湘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枯水季节湘江富营养化严重,藻类丰富,流域内的农村面、点污染,如养猪养鱼抛粪等对水质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湘江流域共有1575个排污口,其主要污染物有汞、磷、氮、铅、砷、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及挥发酚等,导致湘江水体有机污染突出,重金属污染严重。长沙境内支流河道长5km以上的河流有302条,除湘江外,其他河流如浏阳河、沩水安博体育、捞刀河、八曲河、靳江河等,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污染。
2.2.5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管理有待完善长沙市绿地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分工与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如公园绿化由园林局管理,单位绿化由城市管理局管理,道路绿化由道路绿化人员管理。在道路绿化中,城市主干道归于道路绿化,而次一级干道则是区级园林管理局的管理范围。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了绿地管理的信息不够通畅,机制体制不完善,绿化管护的水平较低。随着长沙市绿地数量的不断增加,管护的战线也越来越长,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管护队伍的数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设施设备资金的投入等,尚不能满足与适应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5]。#p#分页标题#e#
3.1强化生态道德意识在长沙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要遵循城市发展机理,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本土民俗风情,打造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共处。同时,也要加大生态伦理道德和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力度,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市民生态道德水平,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6]。第15期单武雄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推动园林科学发展以长沙市为例107
3.2科学规划园林绿地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是重要的生态表现形式。应将园林绿化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要实行园林绿化在先制度,解决绿化用地不足、绿地范围不清的问题,确保其先进性和超前性,从源头上杜绝不科学的行为。同时,绿化无界限,要把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城郊一体化。要使城市街道、公园广场、居民区,包括社会单位内部的绿化,以及城市郊区森林、农田、茶园、果园、防护林建设等,逐步走向国土治理,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努力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7]。
3.3加强植物造景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社会。因此,绿地规划中应以生态基本原理为指导,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高效的绿地系统。不断优化园林绿地的种植结构和植物构成,尽量多营造针阔混交林、乔、灌、草立体型结构绿地,使得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都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养分、水分、空间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绿化群落生态系统,提高植物覆盖率和绿化生态效益[8]。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唐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建造方法,当时不仅“诗”达到了顶峰,木建筑也受到了五大洲的关注,当时用木材进行房屋建造在我国比较普及。木建筑具有绝妙的造型与高超的特殊技艺,有着外国工匠望而生叹的魔力。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得到了世人的赞美。今天我们还可见到这种穿越时空的美。近代产业革命后,经济复苏,人们掀起了建设房屋与桥梁的一种热潮,更具有创新精神的是把木结构建筑设计应用到了园林生态景观中。
现代木结构建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如有的是一些别墅单家或者是独户,有的是一些餐馆、商店甚至学校和教堂,有的是一些商业建筑与公共建筑,甚至一些多层公寓楼也采用木结构建筑,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园林生态景观木建筑的设计与应用不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好的生活意境,打破城市中钢筋水泥建筑带来的牢笼感,还可以积极推进空间性、安全性、后续性、体验性、生态性与可持续性,以及艺术性、技术性、综合性等特点和功能的完善。
木材的选择对木结构建筑有直接影响,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木结构建筑的质量与实用性,以及相应的设计内涵与品味。在木结构建筑建设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木建材的优缺点,按照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建筑建设的木材,才能够充分发挥木材的良好用途,进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木建筑的观赏与使用价值。木材与其他建筑材料(如一般的砖石材料及钢筋水泥)相比,在其适用的灵活度与广泛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更便于加工,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设计形式也更加具有多样性。并且木材具有一定的坚实性与延伸性,抗弯和拉伸强度较稳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选材上,要选择抗腐蚀、耐虫蛀的木材,这需要对木材种类进行严格的选择。不同的建造部位需要不同的材质,比如建造房屋屋架要首先考虑承重的部分,材料要结实,质量要轻,不易变形与开裂,且要求树木纹理顺直,一般以杉木最为适合。对其他部位的选择,我们需根据建筑特性、使用功能以及造价,选择使用年限较长的木质材料,比如白松与樟子松。
在园林生态建筑景观中木建筑设计的理念,需要遵循人与自然相融合,这也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约定。在木结构建筑建设中要将木制资源合理全面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木建筑设计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建筑形式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穿斗式为把穿枋与斗枋叉手用脊背部分组合起来,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抬梁式是利用不同的开间方向将木材串联起来,构建整体框架,两种方式各有特色。穿斗式需要在柱子上安装山条,抬梁式主要在唐宋的建筑中比较常见,斗拱主要是修饰为辅,承重为主,分为斗、拱、昂三部分。防火防腐也是园林生态建筑设计的重点,需要考虑季节、气候以及地理位置,以减少火灾发生以及木材受到腐蚀造成的损失。园林生态建筑景观中的木建筑有很多优点,如现代化建设的周期短,低碳节能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造价合理,不受地区的限制。并且木建筑可以抗震抗风,在某些多地震的国家,非常适合木建筑建设。选择好的木质结构以及材质能够保证持久耐用,兼具防火防潮,能够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温暖。对于古今中外的木结构建筑,我们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木建筑不仅是建筑实体,更是人文景观,使其焕发历史神勇又不失现代氛围。
[1]毕芳.生态节约型园林工程的苗木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36):18~21.
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自然风景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7.26%,分布于秦岭、巴山、关山、桥山、黄龙五大林区。由于南北跨度大,气候适宜,地形复杂多样,产生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众多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自然景观和早期人类文明活动遗留下来的人文景观都是我国宝贵的资源精华,对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具有独特的和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态文化资源并未开发出来,森林公园的发展潜力还颇大。有如此强大的资源基础,直接为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及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不再局限于两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开始走向山水间,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尽情感受工作生活中不曾体会过的惬意和悠闲,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这种住山水之间,吃绿色食品,听泉水叮咚和鸟儿蝉鸣的生活方式已经是一种时尚的追求,是时代造就下的新型生活路线,为森林旅游营造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各类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都非常便捷以及私家车的普及,人们出行也变得简单既方便,所有这些都为开展森林旅游,进行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已捕捉到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广阔前景。
从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后,全社会就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风气在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中也要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按照边保护边开发的原则,保护生态多样性,把生态文化建设纳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设定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再结合根据森林公园本身的特色,作出下一步规划和开发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引入外来物种的项目,要全面考虑外来物种的影响和潜在危害,森林内设施的建设也要以不破坏公园环境为前提。
每一类生物资源都有其丰富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只有将所有价值都发挥出来,才算物尽其用。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也应充分挖掘各类自然文化资源的蕴藏价值,不断扩充生态文化的教育范畴,尽可能利用一些能调动游客兴趣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潜力,结和专业人员的力量,设计出有卖点又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当然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园区指示牌的作用、导游带领能力和讲解能力,全面提高导游的专业技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到各类生态文化的熏陶,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
森林生态文化的建设脱离不了市场这个环境,全面地打开市场才能吸纳力量和资金进行建设。在这个建设中,首先要打响品牌,以与众不同的品牌理念占据市场,并进行全范围推广。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应把各自的特点表现出来,做足宣传推广工作。开发产品和开展活动同时进行,吸引游客和投资商的参与。不过首先得明确市场定位,以生态、绿色、和谐、休闲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持续用品牌推广效应,加速森林生态文化的建设。
所有的生态资源都是硬件系统,而参与建设的人才是软件系统,是能够灵活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主要力量,因此不能忽略人才的重要作用。森林公园要重视生态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原在职员定期进行培训。同样针对每个员工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和专业训练,不断加强员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管理和聘用机制,打造一支优秀的森林生态文化系统建设的人才队伍,更好地为其服务。
空有一座空山,不加任何设备,不做任何规划,是没有游客愿意光临的。所以在资源基础上完善一些游客接待室、休息设备、运动设施及各类标志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人们认识森林生态、休闲娱乐、领略自然风光、保护环境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条件。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既需要资源基础、人才基础和设施基础,但也离不开带头人的作用,各级主管部门要做好领导指示工作,按照高标准和高要求,抓好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不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往更好地方向发展,同时也要及时总结经验,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对策,在抓出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以及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国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巨大阻碍,甚至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思想觉悟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开始高度关注我国的生态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很多关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政策,致力于平衡我国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为广大人民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开始步入经济发展的瓶颈期。为了有效改善这种尴尬局面,需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模式进行调整,将林业生态和社会经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下去,在有效保障提高人们基本生活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我国林业的生态环境。1)深刻认识发展林业和城市园林生态建设休戚相关,林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必然能有效推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整个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协调作用。2)让园林和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诸多美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1]。
当前,工业生产和园林城市绿化建设逐渐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两个话题。特别是近几年,房地产开发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城市绿化和林业园林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明显放慢,城市生态环境功能下降,对城市人们的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保护指数等都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出现了大量雾霾、酸雨等重大生态污染事故,人们也深刻认识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有效缓解生态环境和人的紧张局面,政府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各城市也都有序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一些偏远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片面追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影响了人类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进程[2]。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改善林业园区生态环境和林业园林绿化规划工程的高度重视,投入的专项资金保护力度明显增加,园林规划工程设计应用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各种植物科学种植技术做好这项种植工作,需要园区相关技术部门不断提高对各种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创新先进的植物科学种植技术,并充分结合不同种植地区的实际种植环境。例如,园区可以在不同的种植地区根据不同气温、水分等因素种植不同的植物,并将这些科学化种植管理技术应用于园区人工种养产业林[3]。
在今后的林业发展改革过程中,我国在保持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基础上着重强调自然生态林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合理规划保护各种经济区域生态林业。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建设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国政府相关园林管理行政部门认为,应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与其中的园林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4]。随着现代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园林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被人们重新提出,应该将其广泛应用于城市林业园区生态环境的规划改造保护过程中,并根据当地大型生态绿地项目建设的发展现状,为其项目引入全面的生态环境管理系统,让社会各界共同为不断完善的我国生态经济网络信息系统建设贡献力量,构建多层次的经济发展创新格局。
城市林业园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配套工程建设,是国家推动城市园林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战略,有关部门在组织开展此项工作时,需要充分认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密联系各个城市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根本上有效提升我国林业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的经济效益,完善我国林业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园林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1]肖江锋,黎心春.论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J].南方农机,2019,50(16):81.
[2]苗忠贤.试析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J].农家参谋,2019(11):135.
[3]王琪.谈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9(1):113-114.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设计已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园林的道路。一直以来,城市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景象,空气污染较严重,人们希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因此,景观设计要重视生态理念的运用,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景观园林生态设计理念对于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倡导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理念,把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在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生态理念,才能保证资源消耗最小化,确保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整体效应,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种生态系统,如植物生态、水文生态、环境生态、污染生态、森林生态、城市生态等,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系统理论与协调机制是景观设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随着景观设计与生态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景观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前生态思想被纳入景观规划的框架。但由于没有通用的生态系统,因此难以将生态系统直接应用到景观规划中。在80年代,景观规划集中于以能源流和物质流为中心的空间构造,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注重功能与景观变化,并迅速纠正了这一缺陷。景观生态学关注土地与景观,利用空间与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一定的美学效应,从而达到目的。景观生态学具有完整的结构,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需要任何外部细节。这种跨学科的整体性方法克服了城市与城市景观之间的传统差异,显示出协调的整体性。
1.1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性。根据生态美学设计理论,注重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把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通过生态园林可以保持身心愉悦、减轻压力。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融合人文、自然、地域等文化特征,确保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性。景观设计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护好原始植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让各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有机生长,保证多种植物和谐共处。生态景观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运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从最初的景观设计到最后的景观建设,都能避免对原有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影响,减少能耗,保障自然的和谐。但是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常出现以各种人为要素代替原有自然环境的现象,从而造成整个城市景观设计的不稳定。应以生态理念指导和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通过生态景观设计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
1.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风景园林设计原则包括合理的城市风景和景观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设计。充分考虑设计环境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风景园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精神需求的极高借鉴,以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整体艺术价值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人认为,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景观设计与服务意识的互动,强调区域设计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特性,将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特征融入设计中。采用引入园林景观策略,要控制好品种的引种,既有人工种植草地,也有野生花草。园林设计要建立在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绿色系统与自然形成和谐。运用生态学原理,创建良好的多层群落结构,使多种植物相互作用、共同生存,确保植物间的合理布局。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要建立在生态理念的基础上,更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生活环境对景观的影响。其既体现了景观设计的艺术价值,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把园林设计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融合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
2.1生态理念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1)生态理念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都市型园林建设要考虑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景观设计要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增加地域文化景观魅力。应结合地方环境特色和地方文化,体现园林的艺术价值;城市景观设计既要保留当地民族文化,又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体现生态理念。风景园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保证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前提下,应为城市注入艺术文化功能。2)现代城市园林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既要体现人文精神,又要与城市结构相结合,以合理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和谐的自然空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景观设计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通过城市结构的详细规划,进行景观设计创新。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保护城市环境,实现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
2.2生态规划与城市园林向相结合。生态设计不仅要重视设计,更要重视自然本身,应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优秀的设计师,不应追求随意僵化的设计,而要充分发挥大自然赋予的潜能。当然,其设计是基于自然本身的限制,例如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可回收的原料,减少建筑垃圾,并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越来越遵循生态学原则,一般来说,一项设计只要与这些原则保持一致,就称之为“生态设计”。可将植物生态净化机制引入湿地设计中,使之与自然水体净化相结合。
2.3园林设计与生态规划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强化生态景观功能设计。注重设计与自然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设计质量。通过对现场材料进行回收,确保材料价值最大化。此外,减少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景观设计要尽量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特别是要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否则易产生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与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根据自然演变规律,选择并利用适宜的设计方法与手段。如森林可转变成森林生态系统,水可以转变成状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环境相互影响,保证城市景观系统的完整性。
3.1坚持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将艺术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景观设计的前提是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选择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树种。景观设计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充分利用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费,提高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景观设计与建设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生态文化建设,提升景观艺术水平。
3.2注重丰富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要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由于公众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景观设计逐渐走向多元化,设计的重心逐步向更细致、更独特的方面转移。城市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园林景观设计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城市景观建设带来的压力,也为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即以科技为手段,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园林设计更好地体现设计艺术的价值。
3.3社会环境相结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为丰富人们的生活创造社会价值。景观设计既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又要与公共观念相结合,使景观设计更多地被公众接受和喜爱,真正实现景观的观赏价值。要真正融入社会环境,增加公众对园林的使用,适当增加园林的实用性,使园林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什么是城市景观总价值?若城市景观设计不能得到有效改进,会影响设计的可行性,最终造成景观设计的低效。许多理想景观缺乏生态价值的体现。与生态环境相比,许多设计者只注重景观的外观而忽视其内在特色。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方法和技术,而忽略了地域文化特色,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适应,严重影响景观与环境的和谐。
在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园林设计,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以植物生长特性为基础的发展中城市景观设计为例。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庭园中设置水系,能与绿色植物相得益彰。从环境质量、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相关因素,可使城市景观设计水平显著提高。要设计一个能够达到景观整体效果的生态景观,必须对园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有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优化了园林设计内容,选择合适的绿色植被,根据周围地质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园林建设,采用合适的移植方式,降低园林设计成本,提高绿化整体效果,保证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娄底市通过近些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区的景观设计和其他建设做到了有机结合,首先,娄底城区的道路网络建设和园林景观配合得很好,一路一景、一路一树,造型美观,养护管理精细;城区各式公园广场多,分布均匀,有孙水公园、株山公园、底星公园、石马公园、吉星公园、娄星广场、涟钢青山公园、开发区鸭丝塘公园等。可见,娄底的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设计基本上同步,外地人第一次到娄底都感受到其城市建设的精致性,园林景观独树一帜。近年来,娄底市人居环境位于全国前列。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理念为设计依据,结合城市实际进行规划和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应将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保护地方生态环境,保障地方动植物生存。园林景观建设应以人的生存环境为主体,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1]汪星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J].工程与建设,2019,33(4):521-522.
[2]胡丹彤.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循环思想探析[J].城市住宅,2020,27(7):164-165.
[3]程琳.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J].住宅与房地产,2020(4):66.
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不论是园林设计者还是施工人员都要对相关问题引起注意。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合理保存,这是园林施工的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原有的树木、草地,减少对他们的破坏;其次是对原有土壤的修复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于园林施工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需要园林的工作者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确保园林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城市的生态园林虽然是人工建设而成的生态系统,但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却仍然是自然环境.所以可以说,其的主体是原生自然生物的群落,因此,要根据生态学大原理中的植物的多样必保护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构建城市园林景观,因为这些对生态系统有的稳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可以维持城市中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植物的多样性为加快园林绿地自然化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园林施工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生态园林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城市中原有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从而更加地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平衡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各个生物链之间的有效循环。还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考察城市绿地园林建设质景观结构多样性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为整个结构体系中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是我国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另外,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局部环境经过人工的高度改造,会影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减缓这种情况的影响,因为植物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恢复功能,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的分析 1.对园林生态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园林工程开始实施之前,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生物自己的独特的生长特性以及动物的居所在这个过程中,都可能会遭到一定的破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甚至于破坏原有的生物圈及食,所以,在这个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中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再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这也是当前社会对园林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且建立一个植物生长情况的相关档案,以便于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跟踪调查做到相应地监测和保护,在有必要时,要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2.对于园林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情况下,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城市不断地进行建设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还建设了一些新的园林景点。但是,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园林建设的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园林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河川、森林、灌丛,还有灌丛、洼地、湖泊以及自然环境等等因素,而在河川、森林、灌丛、灌丛、洼地、湖泊等地方也是生物多样性方面保存较好的地方,所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者,在照图施工中,不仅要开发利用新的价值,而且还要要符合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园林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建设规划部门和施工人员的相互沟通,及时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做到最终设计出来的城市园林景观,一方面,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的树木、草地等植被的破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修复原有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园林的保护措施的实施,认识到认识到对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以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不断地探究保护措施,强化园林工作者对园林的保护意识,而且,这不仅是园林工作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和时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