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探求北京建设“花安博体育园城市”的重要意义园林绿化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6-30 22:25:12    浏览:

[返回]

  2022年3月和2023年4月,习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先后两次对北京城市绿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建设已经进入转型提质新阶段,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元。如何更好地理解习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北京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理解和探求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按照《辞源》中的解释,“植蔬果花木之地,而有藩者”为“园”。皇家园囿、府邸庭院、民宅小院,皆可称“园”。在我国古代,造“园”一直与营城、修宅等密切结合在一起,对古人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展现,如“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体现了古人对人、城、自然融合的向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外无重幕”“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都是对“园”的生动描写,饱含了中华传统审美意趣。造园,与古人的起居、社交密切结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息息相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18世纪末,霍华德在《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提出了“花园城市”(也有称“田园城市”)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大城市病治理为目标、通过城市与社会改革所达成的城乡融合格局1——“人们既能在城市的广场上与喷泉尽情地玩耍,与家人在公园的草地上愉快地野餐,走在整齐的街道上欣赏沿街的花园住宅,也能感受乡野微风拂面,呼吸新鲜空气”,生活在花园城市就应仿佛置身于一个花园中。

  在近百年,诸多城市围绕着“花园城市”理念展开了丰富的建设实践。新加坡在1963年建国时提出了“花园城市”的定位,并于本世纪初进阶到“花园中的城市”;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则通过绿带、绿环等大尺度绿化构建城市绿色空间架构,开展多元绿化建设实践,21世纪以来,伦敦的城市绿带建设成为了全球典范,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城市;还有城市则通过建设标志性绿色空间节点,打造城市门户或品牌,例如纽约的中央公园、明尼阿波利斯的“瑚琏”等。在此过程中,许多城市围绕绿色空间的活化利用探索了相关政策,例如日本出台了《都市公园法》修正案,推行Park-PFI制度;费城建立了涵盖资金、管理、实施、运营、维护等各方面的“绿色行动计划”;明尼阿波利斯成立了公园和娱乐委员会(MPRB);巴黎推行“人人可参与的自然活动”,自下而上地推进城市自然空间建设。

  在国内的实践探索中,相继出现了“森林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城市”等多元概念,在语境和内涵上各有特色。从字面上来理解,森林城市强调生态性,以森林为主体夯实城市大生态基底,目的是让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相生、可持续发展;公园城市侧重服务性,以市政公园为主体提升城市绿色休闲空间的供给和服务,目的是让城市生活中增加惬意的绿色空间;花园城市侧重城市特色内核,以全域空间为对象提升城市宜居度,目的是让人随时感受美好,塑造“栖居林田中、行走绿荫下、坐卧花草间”的城市整体意象。

  从国内城市的实践看,成都、深圳、上海、广州等均基于自身特征进行了特色化的应对,例如以绿环或绿带等大体量城市绿色活力空间牵引城市格局的演变,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统筹联动各类绿色空间布局,挖掘城市非建设空间的多元价值;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开放性和功能复合性,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挖掘和展示绿色空间的特色,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北京历代都城建设始终以整体性思维规划城市、水系和园林,贯彻了传统生态理念与自然美学思想

  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北端,西倚太行、北靠燕山,拒马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泃河五大水系穿城而过;东南至华北平原、西北达蒙古高原、东北接辽西走廊,中原汉族农耕文化、西北蒙古族游牧文化、东北契丹与女真族游猎文化在此交汇;历任辽金元明清五代都城,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造就了北京地区的园林文化与特色。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在城市建设中统筹考虑城市、山水、园林之间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和理想人居环境,这一传统生态与自然美学思想也指导了北京老城建设和园林文化发展。回溯北京园林文化发展,可谓历史悠久。在古代,北京即是多林地区,林木葱笼、风光秀丽2,在春秋战国时期,燕都蓟城便有了北京最早的园林,历经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三朝建设,在清北京时期达到顶峰。清代北京从水系整治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市园林化建设,通过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园林及城市水系沿线大小私园的营建,使都城内外普遍园林化,又以行宫园林形成的风景道以线带面完成宏观区域尺度下的全方位园林化,几乎达到了“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的理想状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极致理想的空间展现3。

  从这一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与西方“早期建设帝王宫苑、后期增建公园丰富城市环境”的方式不同,北京始终以整体性思维同步规划城市、水系(水利)和园林,统筹考虑民生、景观、生态等多种因素。

  历经千余年,北京园林以宫城和皇家园囿建设为主线,伴随着坛庙园林、寺观园林、陵园、宅园以及风景名胜区等丰富多元的园林艺术形式,留下大量的历史场所和遗存。据初步统计,北京现存皇家园囿和行宫40余处,坛庙园林约10处,寺观园林20余座,陵园10余处处,宅园近20处,风景名胜近10处。这些场所在历史上曾用于皇家、达官贵人、平民的日常休闲、出行游赏、祭祀等活动,在今天也已经成为人们自由进入、休闲游赏、四季观光、节庆活动的重要目的地,是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

  图 (清)弘旿《京畿水利图(局部)》所绘乾隆时期以昆明湖为中心的园林、水系和农田景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 (清)张廷彦《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所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旬庆寿时长河两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园林绿化基础较为薄弱,天然次生林面积仅有2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仅有1.3%,公园绿地总面积不到800公顷。面对这样薄弱的基础,经过历版总规和绿地专项规划的不断探索,持续推进首都园林绿地建设,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生态基础坚实、宏观布局成熟、文化特色显著的绿色空间基底。至2022年底,全市绿地面积达到9. 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安博体育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3平方米,全市公园总数达1050个。

  不同于古代以皇家园囿和私家园林为主体的建设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的园林绿化工作更加注重园林绿化空间的公共性和系统构建。

  在公共性方面,园林绿化工作一直秉持为“人”服务的原则。建国之初,便重点组织了颐和园和圆明园附近,以及洼里、水碓、龙潭湖、先农坛、陶然亭、玉渊潭、紫竹院、莲花池、八宝山等地段,结合山丘、洼地、坑塘、苇塘辟建一批人民公园,并借鉴苏联经验,按服务半径及定额指标安排各级、各类园林绿地,布局服务范围均等、广泛的城市绿地系统。1985年,提出打造“五个一”4工程,即一个公园、一条街道、一个片林、一个花园式单位、一个居住区,全方位提升人民城市绿化环境。到上个世纪末,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绿化工作更加深入人民群众身边,结合文物古迹开展特色绿化工作,结合明清宅园和危旧平房改造,辟建“袖珍式”“盆景式”小巧精致的花园。进入新世纪,一系列大型开放公园陆续建成,包括为迎接奥运会建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丰台园博园、延庆世园公园,东郊湿地、玉东、南海子、绿心、温榆河公园等郊野公园,都成为今天广受欢迎的绿色开放空间。

  在系统构建方面,在建国初期确定了“大范围扩大园林绿地面积”的总体思路,通过在山区营造大森林、防护林和苗圃,在城区建设一批公园、开展道路和河流绿化等,夯实了绿化基础安博体育。1958年,在中央“大地园林化、城市园林化”总体思路指导下,北京提出“环状+放射走廊”绿化骨架(以城墙和护城河为基础建成宽阔的环形绿地,串联附近公园,并与通向城郊的绿色走廊相衔接5)。后来,这一骨架向着城乡一体、内外连通演变,扩大为“老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层次分明的市域空间结构,并进一步深化为“山区-平原-市区”空间结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滨水空间一直是重要的城市绿化组成部分,河湖水系始终是绿化格局发展的重要脉络,“楔形走廊”“绿化隔离地区”等重要骨架区域建设也逐步成型,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对城市绿化格局进一步梳理提炼,提出了“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回望70余年的首都园林绿化规划历程,随着绿化基础越来越坚实,规划理念从单一、城乡分割的布局方式逐渐转变为城乡一体、内外连通、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生态绿地系统;从注重绿地的使用功能到突出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再到注重绿地的复合功能评价;从建设用地优先、绿地填补空隙、见缝插绿到生态优先、绿地优先6。其间,先后出现了“大地园林化、城市园林化”“花园式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概念,皆是当时建设理念的生动体现。当前,“花园城市”的提出,是对过去70余年首都园林绿化经验的集大成者与高度凝练,是历史的继承与创新。

  花园城市是落实“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北京方案,应深刻把握城市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智慧,融入首都发展的新格局。既要挖掘、传承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古代营城智慧,也要继承、安博体育创新70年首都园林绿化工作,更应面向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推动全社会参与和精细化治理。

  第一,“花园城市”是挖掘、传承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古代营城智慧的宝贵契机。古都北京依山定址、以水定城、以园兴城,是中国古代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的生动展现,体现了“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的高度完美境界,城、园融合的整体性思维贯穿始终,这正是古代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在营建模式上非常显著的差异。据北京市园林局1991年的统计数据,西苑三海、南苑、西郊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绿地面积占北京市区及城近郊区所有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的60%,水体面积则占85%以上。其中昆明湖占水体总面积近50%,西苑三海占近四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历史名园、王府花园遍布京城,老城中寻常百姓的四合小院也是高度绿化的。可见,古代园林绿地和水体在当代北京城区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北京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不仅仅是对城市生态水平和绿化环境的提升,更是对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中国古代营城理念的有力传承。

  第二,“花园城市”是70年首都园林绿化工作的继承、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早在1958年,同志作出“大地园林化”指示,要求“农村、城市统统要园林化,好像一个个花园一样,都是颐和园、中山公园”,为首版北京总规的擘画确定方向。在其后的历版总规中,不断推进和优化“城绿格局”的演变,至本版总规确定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布局,花园城市的轮廓初见雏形。至2021年,北京森林覆盖率44.6%、城市绿化覆盖率49. 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正在从森林城市走向全域森林城市,城市公园体系日臻完善。可以说,北京建设“花园城市”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版总规确立的绿色空间布局之下,“花园城市”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开展的进一步创新探索工作。

  第三,“花园城市”是对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态环境的积极回应,是构建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举措。不论是中国古代的造园文化,还是很200年前霍华德提出的理论模型,都体现了“花园城市”始终是全世界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环境的共识,从各大城市的实践中亦能看到,花园城市建设不仅仅面向物质环境的提升,还能激发城市空间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过去几十年,空气质量、水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已经多维度融入市民感知,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水平进入新的阶段,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自然,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花园城市需进一步探索人、城、自然融合新模式,在生态功能和绿化环境极大提升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激发城市文化自觉、凝聚城市社会共识、创造城市美好功能。

  北京的花园城市建设是落实城市总规的重要任务,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宜居之都重要举措。应从宏观战略意义、规划体系构建和实施推动等多层次推动相关工作,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花园城市的多维价值内涵体系安博体育,在全社会凝聚共识,进一步提高对“花园城市”的文化、美学、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维价值体系的认识。二是构建花园城市的空间格局,牵引城市功能优化,综合考虑空间结构、绿色空间布局、四个中心功能布局等,构建北京全域“花园城市”空间格局。三是完善花园城市的规划体系,推动各级各类规划高质量编制,紧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城市更新条例实施要求,建立“花园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引领各层级、各类型规划科学编制。四是创新花园城市的政策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花园城市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落实途径,正在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生态效益向追求综合效益转变,从单一化的建设养护工作向多维创新模式转变。急需加强社会参与,倡导人民花园人民建,加强精细化治理,丰富城市绿地运营管理模式,增加资金来源途径,创新规划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运营政策等,推动花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活力。

  2 两汉时期,史书记载:燕有枣栗之饶。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描述居庸关一带为“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障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

  4 北京市委市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首都绿化、美化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 1985.

  5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城乡规划卷·规划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0

  6 吴淑琴.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0年[J].北京:北京规划建设,2006

  2.北京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城乡规划卷·规划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0

  3.北京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园林绿化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7.石晓冬,和朝东.回溯总体规划历史上发挥的关键作用 展现首都规划建设大国首都的责任担当[J].北京规划建设,2021(06):6-18.

  9.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公园城市.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0

  10.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山海连城计划”城市设计.2021-2022.

  11.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的通知(沪绿〔2022〕1 号).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园林绿化。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线年前的今天,北京建都了 北京何以成为“北京”

  理论研究 营造城野交融的全域森林城市——顺义区高丽营镇绿色空间全域生态化途径思考

  视点 北京市委城市工作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搜索